好主管也會犯錯(而且會認錯)_安德魯‧葛洛夫

▍先前我說過,大家對於經理人的外在表現與行事方式的看法,有很多好像是從二流電影看來的。在這些電影裡面,經理人永遠知道他們在做什麼,除非是扮演壞蛋的經理人,如果是那樣,他們就從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刻板印象中的經理人,永遠很有把握,也永遠是對的。現實生活中的經理人很少信心十足,畢竟大多數的時候,他都要處理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的選擇,也會常常出錯。 ▍

【Q 問題】:
我是商學院的學生,我想要知道,經理人是否應該向部屬承認錯誤?

【A 葛洛夫】:
經理人當然最應該向部屬承認自己的錯誤,或向任何其他當事人承認錯誤。擔任管理者是一種職業,就像老師、汽車技工,或是牙醫那樣,不能要求永不犯錯。
更重要的是,身爲經理人的時候,你就會成爲員工的榜樣,無論是好榜樣或是壞榜樣。如果你不承認自己的錯誤,你就是在向受你督導的人傳達一項訊息:他們不應該承認自己的錯誤。如果他們效法你的榜樣,就沒有人願意承認任何錯誤,也不會有人從錯誤中學到教訓。

▍發表以上答覆之後,我又收到一封信。▍

出處:葛洛夫給你的一對一指導:如何管理上司、同事還有你自己
作者:安德魯‧葛洛夫 (Andrew S. Grove)
章節:第五章 主管就是要做榜樣
主題:好主管也會犯錯(而且會認錯)

管理是人的努力_彼得杜拉克

管理關乎人。


現代企業是人類和社會的組織。管理不論在學理面及實務面,都是處理有關人類和社會的價值觀。也就是說,組織存在的目的超越了組織自身。在企業,其目的是經濟;在醫院,其目的是照顧病患,恢復健康;在大學,其目的是教學、學習和研究。要達到這些目的,我們稱之為「管理」的現代發明必須組織人員,發揮團結的力量,並創造社會組織。不過,唯有管理功能讓組織的人力資源成功地發揮生產力,才能順利達成外在的目標和成效。
管理就像醫學 : 兩者都屬於實務領域。而這些實務背後的知識,則吸收了各種基本科學。醫學吸收的是生物、化學、物理以及許多其他自然科學;管理則吸收了經濟學、心理學、政治理論、數學、歷史以及哲學。不過就跟醫學一樣,管理本身也是一門學科,有自己的假設、目標以及工具,還有自己的績效目標和衡量方法。

思考與實踐:你的背景是工程師、經濟學家、心理學家、數學家、政治學家、歷史學家還是哲學家? 你的背景對於你的管理方式有何影響? 請列舉三項說明。

管理是種實務_彼得杜拉克

管理政策的檢驗⋅⋅⋅⋅⋅⋅不在於答案對錯,而在於是否管用。


通用汽車的主管認為,他們已發現猶如自然律般的原則,是不變的至理。可是,我卻始終認為,這類原則屬於人為,充其量只能啟發人心。我切入管理的這個觀點,向來與這個主題的作家、理論家不同;而或許這也是我在學術界不太受到尊崇的原因。我的確相信基本價值觀的存在,在人性上尤其如此。但是,我不認為「唯一正確的答案」真的存在。有些答案很可能是錯誤的答案,除非別無它法,不然連試都不要試。不過,任何管理政策或其他社會學科政策的檢驗,不在於答案對錯,而在於是否管用。我始終認為,管理學並非神學的一支,管理學根本是臨床科學。管理猶如行醫,其成效驗收不在於療方是否「科學」,而在於病患是否康復。

思考與實踐:列舉你認為有助於提高績效的三項「經驗法則」。提出一項對你不管用的「教科書法則」。

薪津結構_彼得杜拉克

薪津制度必須在肯定個人績效,和維持團體的永續穩定發展之間,取得平衡。

員工一定要領薪水,但是每種薪津制度都可能會有所誤導。薪津制度必然會反映員工在企業內部和社會上的身分地位,顯示公司對於一個人的價值和績效所做的判斷。當然,金錢是量化的,但是任何薪津制度裡的金錢會呈現出最無形、也最敏感的價值觀和特質。因此,薪津制度不容易有一套「科學公式」。

最佳的薪津方案可能必須在薪津所代表的各種不同功能和意義間妥協,對個人和團體而言都是如此。即使是最好的薪津方案都可能在強化組織的同時,破壞組織;在導正組織的同時,誤導組織;鼓勵正確的行為時,也誘發了錯誤的行為。簡單的薪津制度應該比複雜的要好。比較好的薪津制度有酌情處理的空間,使薪津結構符合每個人的職務,而不是把同樣的公式套用在所有人身上。務必小心,別讓薪津制度獎勵錯誤的行為,強調錯誤的成效,引導人們偏離正軌,而無法創造有利於整體組織的績效。

思考與實踐:設計一套能夠獎勵個人績效的薪津制度,在個人獎勵和有助於維持整體組織永續發展的獎勵之間,取得平衡。

<Management: Tasks, Responsibilities, Practices, Peter F. Drucker, 1973>

瞭解你的時間配置_彼得杜拉克

高效能經營者的第一步便是時間管理。


「瞭解你自己」這句古老的智慧之語,凡人極難做到。但是,只要你願意,任何人都可以「瞭解自己的時間配置」,繼而做出貢獻,締造績效。
關於經營者工作的討論,一開始通常都會建議經營者如何規劃工作。這聽起來似乎言之成理,唯一的問題就是這種建議鮮少奏效。那些計畫總是僅止於紙上作業,永遠只是設定了一些很好的目標,卻沒有真正執行。根據我的觀察,高效能經營者的第一步並非從檢視工作本身著手,他們最先做的,反而是檢討時間的運用。他們並不是一開始就做計劃,而是先檢討他們的時間都花在哪些事情上。接著,他們開始管理時間,少花一點時間在沒有生產力的事情上。最後,他們把他們可以支配的時間盡量整合成一些較長的時段。
• 記錄時間
• 管理時間
• 整合時間
以上這三個步驟乃是經營者創造效能的基礎。

思考與實踐:透過記錄時間、管理時間以及整合時間,瞭解你的時間配置狀況。

精心規劃的淘汰_彼得杜拉克

主動淘汰自家的產品、流程或服務,這是避免對手淘汰你們的唯一途徑。


創新組織不會將時間或資源用在捍衛昨日。單是按部就班地放棄昨日,便能釋出資源,為新事物而努力,特別是資源中最珍貴的人才。
主動淘汰自家的產品、流程或服務,這是避免對手淘汰你們的唯一途徑。杜邦公司這家美國大型企業早已瞭解並認同這點。一九三八年,杜邦推出尼龍材質後,便立即要求化學家埋頭開發新合成纖維,以和尼龍競爭。此外,杜邦也開始降低尼龍的價格,對正在打這項專利腦筋的潛在對手而言,尼龍變得沒那麼有吸引力,這個舉措說明了為何杜邦仍是全球頂尖的合成纖維商,還有為何它的尼龍依舊能在市場上屹立不搖、獲利如此豐厚。

思考與實踐:在競爭者吃掉你的產品之前,自己先下手為強。

管理非傳統員工_彼得杜拉克

管理者的挑戰在於協調各類員工的人力。


在新企業中,除了全職員工、專業雇主組織、臨時人員之外,或許還有非傳統員工組成的團體,這些團體彼此息息相關,但在管理上卻分別獨立。愈來愈多員工提前退休,但並未停止工作。他們往往以非傳統形式展開「事業第二春」。他們可能成為自由工作者,也可能兼差、擔任臨時雇員,或是成為人力公司的派遣人員,甚至自己就是外包人員。知識工作者「退而不休」的情形尤其普遍。
在新企業,吸引並留住這些多元團體,將成為人力管理的核心任務。這些人與企業並沒有持久的關係,他們也未必需要管理,但企業卻必須讓他們發揮生產力,因此,他們必須依專業適才適任,以發揮最大的貢獻。經理人需要就這些非傳統員工的專業發展、激勵、滿意度和生產力等,與委外約聘人員組織的對口人員親密合作。

思考與實踐:有效吸引非傳統員工為組織工作,並整合他們。

知識工作者的等級_彼得杜拉克

有句老話說 : 「哲學為科學之后」。不過,要移除腎結石,你需要泌尿科醫生,而不是理則學家。


知識工作者之所以能工作,是因為有個讓他們得以在其中工作的組織。就這點而言,知識工作者依賴組織,但是,知識工作者擁有「生產的憑藉」,也就是知識。知識工作者視自己為一種「專家」,無異於以往的律師、教師、牧師、醫師和公僕。他們受過相同的教育,並瞭解他們依賴組織以獲取收入和機會;若沒有組織所做的投資,他們也不會有工作。不過知識工作者也瞭解,組織也同樣依賴他們,這是實情。
知識無等級高下。在組織內,各門知識的地位取決於其對共同任務的貢獻,但是知識在本質上沒有優劣之分。

思考與實踐:想想你要如何運用本身的知識,對組織做出最多貢獻。就如何做出最多貢獻這點,和老闆和同事達成共識。

11. 習慣領域之研究—一個教育的觀點 pp.193-205 — 黃漢昌

摘要     

「習慣領域」 (Habitual Domains,簡稱HD) 一詞是游伯龍教授所創,在深入考察人的心智、行為與決策關係之後,他發現:任何個人、團體都存在其「習慣領域」,「習慣領域」影響人的感受、思維、抉擇與行動,不但是個體,甚至是企業、政黨、國家成敗的關鍵,他相信:「命好不如習慣好」,認為:「沒有好的習慣,事業很難成功;沒有壞的習慣,事業很難失敗。」(游伯龍,1998:頁46)他積極推廣「習慣領域」學說,教導人建立良好的習慣領域,並不斷推擴,期盼人人都能獲得成功、智慧與喜悅。      「習慣」與「人」關係密切,乃眾所皆知,所謂「性格決定命運,習慣造就一生」,「習慣」能造就甚至決定人的成敗,並非新論,但「習慣領域」學說確有其「集大成」的特色:對於各種有用的義理、方法、研究成果,評判地選擇;對於看似對立的主張,辯證地予以消融;不只傳授「成功」的處事方法,更教導「智慧」的做人道理,融會形下之「器」與形上之「道」,其對人的「主體性」 (subjectivity)之尊重,尤是一大特色,與坊間一般所謂「致勝術」,大異其趣。       由於「習慣領域」涉及人的成長與社會的改善,與教育的關係極為密切,而其學說內容兼具實用與哲理,是值得理解、深究、推廣的學說,本論文對「習慣領域」的探討,主要研究問題如下:(1). 「習慣領域」的意涵為何?(2). 「習慣領域」的特性為何?(3). 「習慣領域」在教育上應如何實施?       根據筆者研究,「習慣領域」具有並存、遍在、潛隱、系統、可變等特性。「習慣領域」學說旨在發展個人、改善社會,與教育關係密切。本文從教育觀點,詮釋「習慣領域」學說的內容要旨;其次探討「習慣領域」在教育上之施用,從「存在現象學」與「多元智能」角度,設計「五階段、兩循環」模式,試圖建立「習慣領域」之課程模式。筆者相信:「習慣領域」可以發展成富有台灣特色的教育哲學。關鍵詞:習慣領域,覺醒,實踐,自由,多元智能  

A Study on Habitual Domains—the Viewpoint of Education

Hang-Chang Huang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Habitual Domains (HD) was first introduced by professor Po-Lung Yu, who was the C. A Scupin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Kansas in the U.S. He is now a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at NCTU in Taiwan. Having studi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human being’s mind, behavior and decision making for a long time, he finds that HD exists both i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groups. HD shows immense influence not only on one’s feeling, thinking, decision making and action, but also on the success of an industry, a political party, and a nation. So he believes that improving good habitual domains is much important than good fortune. He states that it is difficult for a firm to succeed without having a good HD. Without a bad HD, it is difficult for a firm to fail. (Po-Lung Yu, 1998: 46) Yu advocates the teaching of HD. He hopes that everyone can be successful, wise, and happy, though one’s continuing developing good HD.      Just as the old saying, old habits die hard. Some Chinese believe that one’s character determines one’s destiny, and that one’s habits define one’s life. The habits of a man has definite influences on one’s life is not a new finding. But HD Theory surely is not a collection of old sayings. HD theory is critical and dialectic. It teaches one not only to be successful but also to be wise. In addition, Professor Yu shows high respect for the subjectivity of human being, which makes HD theory more humane and unique.      HD theory concerns both the developments of the individuals and the improvements of the societies. Both refer to education. This article aims to study:(1). What is the definition of Habitual Domains?(2). 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abitual Domains?(3). How to put Habitual Domains Theory into practice in education?      This study finds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abitual Domains are: co-existent, general, hidden, systematic and changeable. HD Theory can be utilized in the practice of existential phenomenology and multiple intelligence. A model of “five stages and two cycles” is recommended. The author suggests HD Theory should be applied to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Taiwan.

Key words: Habitual Domains, consciousness, praxis, freedom, Multiple Intelligence. 

10. 習慣領域的擴展與昇華:心念運作的觀點 pp. 173-192 — 鄭保村

摘要     

「習慣領域」是我們內心所有想法、念頭與思路的總合及它們的組織與運作,它主導我們所做所行,但它是可變的、是動態的,也有無限的可能。因此,其中的潛在領域,可以開發、可以昇華,而且常用它、善用它,越容易萃取,電網會越強,它的潛能無窮。本文,以「習慣領域」學說為主軸,分別論述心腦構想的基礎、心念的作用,並輔以腦科學實驗證據,進而,藉心念的轉化與昇華的論述,引申潛在領域的擴展。       情境相同,因心念不同,卻有迷悟、苦樂之別,可見人心惟危、一切唯心。心念也盡廣大極精微,是善是惡、是苦是樂、是天堂是地獄全在「一念之間」。一念悟-起善念、心澄淨清明、貼近真相,強化正面、積極、光明的電網,是菩提快樂。進而,起心動念中於境不染著-「無念」、「無住生心」,對境不取不捨、不迎不拒、不即不離,當下的警覺、入境出境,盡以「中道」對應,當萬緣放下、內心自然回復本然的清明、澄淨、平穩,接上「源頭活水」。這是最佳減壓方式,也是人間無上的喜悅,能究竟解決自己與別人的痛苦與煩惱。 

關鍵詞:潛在領域、習慣領域、電網、無念、中道  

Sublimation and Extension of Habitual Domains:A Standpoint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Minds

Jeng, Bao-Tsuen

Abstract   

“Habitual Domains” is the collection of all our ideas, thoughts and operators. and their organization and operations The habitual domainsdirect our conducts and behaviors, but they are changeable, dynamic and full of unlimited possibility. Thus, potential domains in the habitual domains could be developed and sublimated. If we often use the potential domains and use them well, we will retrieve messages from our brains more easily, the circuit pattern will be stronger and the potentiality of the potential domains will be unlimited as well. Built upon the theory of “”Habitual Domain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rain operation hypothesis” and the operation of the minds with the scientific evidences of the brain science. Based on the discourse of transformation and sublimation of the minds, this paper further discusses extension of the potential domains.       Within the same conditions, our minds can lead us to delusion or enlightenment, bitterness or happiness, so it’s the minds that are the most dangerous and the world is actually what we think. The mind is the most extensive and subtlest, so whether the situation is good or bad, sweet or sour, heaven or hell, is just only a matter of the mind. When our mind is enlightened—that is, when we initiate our mind in a positive way, and then our mind becomes pure and clear and reaches to the truth—the positive, active and bright circuit pattern is thus reinforced. It is the joy of Bodhi (enlightment). Furthermore, when our mind is not influenced by the external condition—that is, when we are “free from minds” and “the minds arise without attachment”, which means that we would neither accept nor reject the condition; that we would neither welcome nor refuse it; and that we would neither approach nor leave it—we are able to be aware of our minds at the presence, to deal with the condition in the “middle way” and not to be trapped by it. When we let go off all the unnecessary conditions and our minds eventually gain peace, our minds naturally recover their original purity, clarity and stability and we further see the spring of our true life. This is the best way to reduce pressures as well as the greatest joy in the world. It offers us with a direct and fundamental solution to our sufferings and pains. 

Keywords:Potential Domains, Habitual Domains, Circuit Pattern, No Mind,
Middle Way